STEAM国际课程观摩心得体会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1月27日,有幸参加了青岛市教师个性化培训——STEAM国际课程观摩会议,本次会议主要以“STEAM教育落地校园”为主题,特别邀请了国际、国内开展STEAM教育多年的教师授课,围绕STEAM教育、STEAM课程研发展开深度研讨,为一线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这样的理念改进课堂教与学提供指导。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本次培训,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力,对STEAM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理念,一颗想要落地生根的种子。

STEAM教育的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的STEM教育,STEM是美国政府主导的一项教育计划,包括四个学科:Science (科学) 、Technology (技术) 、Engineering (工程) 、Mathematics (数学),倡导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随后, 在原有四科的基础上加入了Art (艺术) 学科,从而得到STEAM教育。STEM发展到今天,出现多种变形,包括STEAM、STEM+,STEAM+D等。但无论名称怎么变,其学科跨界融合的根本理念,培养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并没有变。正如Garrod Musto先生所说STEAM教育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念,是学科之间的融合。细细回忆本次培训课程,思考颇多,记录如下。
迎接未来:STEAM教育培养适应全球化的公民
“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命题在开学之初的培训中,赵校长就开始让老师们不断的思考。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但我们所知道的是,继续沿袭过去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思路,培养孩子面对未来,迎接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等。但如何培养这些能力,STEAM教育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思路。“STEAM所要培养的是学生能够在项目式的学习中,将知识活学活用;对于教师来说最关键的是我们提问的方式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培养出未来全球公民所需要的重要的核心能力,成为一个可以适应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的全球公民” Garrod先生说。

联系生活:STEAM在项目式学习中落地
STEAM教育在学校中如何落地实施?从本次培训及课程观摩中我们发现,项目式学习是实施STEAM教育的途径之一。在项目式学习中,根据不同的主题,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通过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评价等环节解决实际问题。“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发起人陈耀老师一个个项目式学习的案例,渗透着不同学科知识的运用,让学科知识真正的融合起来,使得STEAM教育的理念得以实现。
另外,项目式学习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陈耀老师讲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找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项目式学习中“挑战”与“关联”的设置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Garrod先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强调了知识联系生活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Garrod Musto《迎接未来:STEM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主旨报告)
纵坐标是“挑战”,即学习目标;横坐标是“关联”,即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左边AC格子可能是目前中国以及很多国家教育体系中更通用的形式。在知识与生活联系低的情况下,如果给学生的知识目标低,学生只要记住、背过就行,那都是老师在教,填鸭式的学习,学生并不思考(A格);当给学生设定的目标高时,或者有一些有天份的学生,确实会思考,就到了C格,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在与现实的联系及挑战任务同时高的时候,学生就成为了思考者、学习者;而教师的职能是给出主题,不断的提出问题。我想,作为青年教师,应在总体把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寻找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学生给出的回答中,敏锐的捕捉问题点,掌握提问技巧,通过提问,引发学生们思考和自主学习,并且主动的掌握知识。
坚持不懈:STEAM教育在问题解决中生根
STEAM教育是一种理念,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一线不同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本次培训中陈耀老师身上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我颇为感动。2004年,陈耀老师被调到温州实验小学,教到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种绿豆,体验阳光、温度和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他满心欢喜地期待与孩子们讨论,然而验收作业时,只有一名学生得出了成果,其余回答都是"绿豆被妈妈扔掉了""书上能找到答案的"。在科学教育不受重视的环境中,科学是弱势学科,教科学意味着低人一等。但他在这种不被重视,无人问津的环境下,23年坚持项目式学习,对教育的这种执着,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学习的。
目前STEAM教育的落地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知识本位的学习方式需要转型、教学双边关系需要重建、跨学科整合的课时学程需要落实等。如何突破重重困境,将STEAM理念与课程设计结合,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本土化的环境和经验,重构教学。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建立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桥梁。

(图片来源:Garrod Musto《迎接未来:STEM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主旨报告)
Garrod先生最后留给大家这样一张图片,一些毫无意义的凌乱的数字,利用数字“1”支撑起来的桥梁,建立联系,这样一个看似凌乱的点,就形成了有意义的图形。如果我们能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一个一个的跨学科知识点,建立起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桥梁,那么就能走到对面,让今天被我们教的学生,成为明天成功的社会工作者,即使那是一个我们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未来世界。
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校开展STEAM教育的意义,山大实验小学自开学以来不断倡导并践行着赵校长提出的“经历即成长”的理念,从“全课程”到“学在山大”课程,都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举措,也是对STEAM教育理念的落实。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山东大学实验小学,非常荣幸有机会进行少儿编程教学的探索。少儿编程作为创客教育的内容之一,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样需要STEAM教育理念的支撑。如作品美观的设计需要艺术学科知识,角色位置的移动需要数学中的坐标知识等。今后在课堂中我将尝试教和学方式的改变,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相关的主题,通过问题引导、逻辑梳理、合作探究,运用编程思维做出具体的呈现,在展示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或许有一天,STEAM教育的名称还会千变万化,但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相信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