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实验小学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暨举行一年级学生开蒙典礼
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日。上午九时,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碧海晴空,澄澈通明,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及一年级家长齐聚青岛校区振声苑,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8周年,同时也共同见证实验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启智。
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举行开蒙典礼,是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成长礼。意在通过礼乐教化的方式,让孩子们经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诵读经典、感恩先师、开蒙启智、树立正心,从而使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传承中华文化,开蒙做人之道。作为集团新建校的山东大学实验小学,期待用庄重的仪式,不仅让一年级小朋友真正感受到入学是人生的大事、成才的起点,同时也让没有经历过这种仪式感的高年级的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典雅。让孩子们致敬先师孔子,为全校的孩子树立礼的规范。
然而,对于山东大学实验小学而言,这场开蒙典礼,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一个阶段的礼乐教育的总呈现。

礼的教化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篇也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遗传基因。因此,对孩子的礼乐教化是学校的使命,更是教育的必经之路。山大实验小学建校以来就注重对孩子们“礼”的教化。
开学第一天就组织孩子们学习《礼貌歌》,通过这种蹦蹦跳跳唱唱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了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如“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的表达,及礼貌行为的表现。山大实验小学的首届开学典礼上,就是以《礼貌歌》来引导孩子们重礼、有礼、守礼,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小学生。《礼貌歌》也成为低年级孩子全课程实施中晨圈的重要内容,通过每天的歌唱表达,让“礼”的观念深入孩子心中。


山大实验小学学生的课间操为《文明礼仪操》,每天上午九点半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华岗苑东楼小广场,碧空如洗中、绿树环绕下,沐浴着灿烂的朝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就开始做《文明礼仪操》——“我是小小小学生,遵守道德好习惯。微笑待人有礼貌,诚实守信会感恩。”欢快的音乐、蹦跳的孩子、灿烂的笑脸,“礼”的教化在青岛校区的碧海蓝天、红砖绿树下快乐绽放。
在课程设置方面,以传统文化课为载体,对孩子们进行“礼”的认同。在传统文化课上,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中华的“礼”文化,更是了解到“礼”背后的深刻含义。礼者,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中正之态。“礼”是一种敬,尊敬他人是礼,敬畏规则也是礼。通过对孩子们“礼”的教育,他们不仅学会了古代的礼仪规范,如“拱手礼”“揖礼”“三拜礼”“扣手礼”等,也为“礼”增加了现代的色彩,即明白了“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在具体上以“古代人生四大礼:入学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为内容,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开设讲堂。

为了让一年级的开蒙典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为没有进行过“开蒙典礼”熏陶过的高年级孩子带来深刻地礼乐教化,在山大实验小学徐晓华校长的提议下,任教5、6年级传统文化课的陈老师,分别为一年级、二三年级、四五六年级带来一堂以“开笔启智,承载梦想”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课,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为孩子们讲述“开笔礼”,让孩子们明白了“开笔”(也叫“开蒙”)的意义,从而让仪式不流于形式,深化了孩子们对“开蒙”这一词的认识。

致敬先师
2017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8周年。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先师不仅用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也以他的言行辑录《论语》让每一个时代的孩童放声朗读。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让平民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教育。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福泽杏坛众生,也成就七十二贤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曾有一个时代以他的生辰日为教师节。他使得万千四到七岁的孩童开始接受教育,因此有了“启蒙”。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山大实验小学举行开蒙典礼,意在致敬至圣先师孔子。为了让纪念仪式真正深入孩子内心,从晨诵开始,孩子们就以《论语》为朗读内容。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华岗苑东楼,朗朗的读书声悦耳入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传统经典,注重礼乐,于经典诵读之中润物无声,是山大实验小学晨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仅有吟诵,不能达意。传统文化课上,老师以孩子的话语体系传达着至圣先贤的伟大。低年级的孩子说,他是一个大学问家。高年级的孩子就懂得了韦编三绝,听懂了颜渊、子路。通过课程,孩子们用他们不同的认知水平,认识了孔子,明白了“仁义礼智信”。也懂得了,一个思想家可以影响一个时代,亦可以影响一个民族。一年级孩子的开蒙典礼上,当他们以拜“天地祖师国”的“三拜礼”致敬先贤时,心中涌动的肯定不只是一个拱手低头的动作。

启蒙观礼
山大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市,以五六年级为例,没有一个孩子和自己的同伴来自同一所学校,有的远及埃及,有的来自河南,有的出生于甘肃,还有的孩子辗转于三四所学校,才在山大实小和我们相遇。传统文化课上,这些孩子几乎无一人经历过“开蒙典礼”。了解学情后,山大实验小学徐校长决定,根据不同的情况,一年级孩子行礼,二到六年级孩子观礼。
开蒙典礼上,孩子们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典礼。吟诵《三字经》时,他们默念《三字经》;朗诵《论语》时,他们跟着小声读。一年级孩子拜孔子时,二到六年级孩子自发地根据传统文化课上学到的礼仪方式,向孔子行“三拜礼”。会场上,二到六年级孩子,没有因为只是观看而出现任何纪律问题。他们用文明守礼的方式,选择了另一个仪式的舞台,体现出他们内在的礼。

开蒙启智
典礼的主角是一年级的孩子,六七岁的年纪,正是开蒙启智的最佳时机。他们身着汉服,像一个个小秀才,这是老师们一件件为他们穿上的,他们身后是带着殷殷期待的家长,身边是朝夕相伴的同学,旁边是默默付出的老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一年级李林蔓同学以《弟子规》开篇,孩子们开始齐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纯真的童声,认真的态度,最调皮的孩子在此刻都表现那么庄重严肃。
按照古代开笔礼,老师要先让孩子们明理,山大实验小学徐晓华校长,对孩子们教导说:“开蒙典礼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就是借用这种仪式,让我们同学在这种场景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做堂堂正正的人。”

典礼正式开始,第一项是正衣冠。衣冠不仅仅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孩子们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衣服,老师们也亲自为孩子们正衣。接下来是拜孔子。传统文化课上,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孔子,知道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更是为他礼的典范而致敬。他们用三拜礼,致敬先贤,学习孔子认真严谨的态度、广博的知识以及高雅礼仪风范。正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表演《礼》。孔子一生克己复礼,为世人做出了榜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规定的礼仪,这些“礼”是通过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需要孩子们内心对规矩有一种遵从的意识,仁义在心,礼仪表达。《礼》的歌舞表演,也是山大实验小学礼乐教化的一部分,孩子们通过舞蹈和音乐这种美育的方式,体会到“礼”的雅正之处。

孩子们最期待的,可能是朱砂启智吧。因为老师告诉他们,点上朱砂后,就会变聪明了。虽是笑谈,却也有着美好的寓意。朱砂启智是古代开笔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取“痣”与“智”谐音,老师在孩子的额头轻点一下,希望能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一年级的孩子们端正地战立,等待老师为自己开蒙启智,老师们也为孩子们送上祝福。接下来是家长和孩子的合作,“书人明理”,家长将孩子带到笔墨前,握着孩子的手,在书法张老师的指引下,提笔写下“人”字。“一撇一捺”笔画简单,却是靠一生的修为。在司仪的指引下,孩子们谢师、谢父母,每个生命的成长都不是一场独角戏,需要教育场中的每一个生命相互依靠和扶持。



“尚礼乐学,堪当大任!以书为伴,放飞梦想;路在脚下,梦在心中。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一年级开蒙典礼在孩子们的齐诵中结束,从此他们正式步入求知殿堂。纯真的孩子,六七岁的年纪,开蒙启智,承载梦想!

美国诗人惠特曼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她看见最初的东西,她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她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几年,或者很多年……”
教育也是一场遇见,孩子遇见的,就会变成他自己的。童年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老师的一言一行,学校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着孩子。小学教育,是养根的教育,需要呵护,更需要有质量地呵护。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乐教化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方式,我们在用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着孩子的美好灵魂。相信这种力量也会感召更多的人,在礼乐的传统教育中,共享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