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六年级研学课程汇报展示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出研学,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出校园,开阔视野,锻炼意志,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但外出研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研学课程的结束,如何将孩子们的研学收获与感悟外显化,需要借助研学汇报这种有效形式。11月5日下午,六年级全体学生在报告厅举行了“沂蒙研学课程汇报展示活动”,为本学期的研学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研学汇报前期准备】
一次有教育效果的活动离不开前期的精心组织与准备。从知道要进行汇报之初开始,孩子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在历经了研究课题的选择与打磨、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汇报思路的讨论与整合、研究课件的制作与修正、模拟汇报的排练与完善后,研学汇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研学汇报课题的选定。孩子们第一个版本的研学课题还不能称之为课题,甚至连问题都算不上,只能称之主题,比如“岱崮地貌”、“竹泉村”、“孟良崮战役”。而课件中的内容也多是百度资料的拼凑。如何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明白课题以及课题研究的样貌(当然,不能与学术课题研究相比),我找来了清华附小学生做的关于苏轼的一系列课题研究,打印出来发给了孩子们,希望他们先模仿学习,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果不其然,孩子们的模仿能力超出想象,第二个版本的课件有了课题研究的雏形。从研究问题,到研究方法与思路,再到研究结论,逐渐有了课题研究的味道。




注:研究课题修改前后汇报思路的变化
2.汇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孩子们最初不会筛选找到的研究资料,坚持多多益善的原则,恨不得把文字塞满整张幻灯片。后来,通过引导,孩子们意识到,所找的资料都是有用武之地的,都是作为证据来证实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不是资料越多越好,而是越能说明问题越好。经过一遍遍修改,孩子们的证据意识越来越强,对资料把握能力也越来越准确。
3.公众演讲能力的练习。此次研学汇报邀请了六年级所有孩子的家长,四五年级的学生,以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为了积累演讲经验,培养孩子们的公共演讲能力,学校领导特意把汇报场地安排在了小报告厅。第一次在这么正式的舞台上,面对这么多观众进行汇报,孩子们难免有些紧张、拘谨。所以准备前期非常有必要带领孩子们进行练习。孙主任结合《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带领孩子们分小组进行练习。从站姿、表情、声音、台风,到汇报的具体内容,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让孩子学习成长的时机。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们在一次次练习过程中的收获,甚至远高于台上几分钟的正式汇报。在反复练习中,孩子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只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认真付出的态度,才会有水到渠成的收获。
【研学汇报拉开帷幕】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大的锻炼与展示平台, 20位学生全员参与,分成5个课题汇报小组,面对家长、老师和四五年级学生代表们,毫不怯场,条分缕析,侃侃而谈,向在场的所有人展示了他们在课题研究中的故事与收获,孩子们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在场家长和老师们的高度赞扬。
让我们来一睹各个小组的风采吧!
首先,主持人闪亮登场。

一组:“岱崮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二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兵工厂为什么要设放在孟良崮?”


三组:“竹泉村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


四组:“解放军为什么能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五组:“校园里的植物都有什么特点?”



听了孩子们精彩的汇报后,家长们从心底里为孩子感到骄傲。朱梓乐爸爸欣慰地表示,自己孩子非常幸运,能进入到这样一所理念非常先进的学校,同时自己也非常支持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的要远远多于考了几分。自信大方的谈吐、与人合作的能力,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等,这是家长们更希望孩子们具备的品质。
徐校长全程观看了孩子们的汇报,最后对活动进行了精彩总结。徐校长首先肯定了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的良好表现,感谢家长们对研学活动的大力支持,然后再次向家长们介绍了集团研学课程的设计初衷,同时也和家长们亲切地交流了在研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希望家校合作,双方共育,挖掘出研学课程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