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教学反思
从接到上课任务开始到比赛结束,其中个人的成长与收获还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对团队的感谢。不管是研读教材阶段还是试讲阶段,只要有需要,团队都会出现,只要有困难,团队都会解决,这种家的温暖可能要远远超过这节课带来的东西。回顾这一阶段的备课,收获非常多,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就分成三部分来说说吧。
一、备课阶段
在备课过程中,整个数学组经历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三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全员全程参与,通过研究教材,我们设计了两个版本的教案,力求抓住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但是对于这两个教案也是犹豫不定,总觉得太过于牵强,不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情境也没有串联成一体。这使得备课一度陷入僵局,依据泰安听课的感受,聆听几位名师的讲座以后,我们忽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直接创造,不按照教参的情境要求呢?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都非常的兴奋,感觉到自己的理念正在发生改变,都想要让学生去发生真实的学习。结果,试讲给我们所有人当头一棒,我们高估了学生学情。这让我们重新关注了教参中对三年级认知水平的描述。这个阶段,我们出现了争议,一部分人觉得按照教参的设计,是低估了学生的学情。但是教参中对学生方法多样化和方法最优化的设计,又恰恰是我们缺少的,如何融合成为最大的问题。
通过不管的磨合和研究,终于,我们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恰好也把情境连贯起来。这也就有了最终呈现的课堂。
二、教案成稿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组内老师一直都没有争议,所以当学情确定后,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基本成型。
首先通过脑筋急转弯引入,让学生理解“既……又……”的重复问题。接下来学生自己研究设计,怎样能更直观清晰的看出重复,引出方法多样性。然后是学生分析哪种方法最直观,引出“集合”思想 。最后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整节课我们一直采用山大实验小学的跳绳和踢毽子比赛,串联整个课堂,让学生在同一个情境下解决问题,并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中,学生都能积极发言,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也比较扎实,基本都是学生去解决问题,感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同时在本节课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首先,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集合的概念的时候,没有及时给学生巩固概念,应该举几个生活中集合的案例。然后,在学生说出写集合的时候应该不重复不遗漏的时候,应该多找几名学生说说如何不重复不遗漏。最后再对维恩图的应用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通过这次讲课,让我真正明白团队的力量,感谢山大实验学校这个团队,相信在这个温暖的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成长的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