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务通知学校概况教师队伍教育科研对外交流德育园地家校之窗学生空间心理驿站办公信息海洋教育
教育科研
 科研活动 
 学习交流 
 师德建设 
 
学习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学习交流>正文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课后谈谈

作者:陈维丽  时间:[2018-04-23]  来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跟儿童有关的诗,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所作。泱泱中华,诗词歌赋璀璨夺目,高鼎并不是一个璀璨夺目的诗人,而高鼎的这首《村居》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我与这首诗的相识最早可追溯到我的小学时代,而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这首诗,却是我在经历了很多中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小学课堂,其间感受,一言难蔽之。

一、关于“村居诗”

大抵中国文人都有这样一种情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关于“村居”题材的诗有很多,比如杜甫的《村居》“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村居之景中,诗人流下感时局伤乱世之泪。又如陆游的《村居》“石帆山下乐谁如?八尺轻舠万顷湖。能酿人家分小榼,爱棋道士寄新图。条枚积地树鸡栅,沟港接筒浇芋区。父子还家更何事,断编灯下讲唐虞。”村居的闲适高雅、悠游自在,跃然于纸,而且据说陆放翁的村居诗多达几十首。再如郑板桥的《村居》“雾树溟潆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诗中倒有东风、春草、雾树、云霞的乡村美景,可比起高鼎的《村居》总觉得少了一味儿。杜甫、陆游、郑板桥的诗名、才名远胜于高鼎,但就村居诗而言,唯高鼎的《村居》,妇孺皆知,朗朗上口。因此关于村居诗,虽不能像闻一多先生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压倒全唐”那样决绝,但至少在村居题材的诗作中,高鼎的作品可谓是首屈一指。

高鼎的《村居》为何在同题材的诗作中技压群雄,一支独芳呢?其实好在它浅显晓畅、通俗易懂,好在它妇孺皆可传唱、意象家喻户晓;好在它写了儿童,与儿童生活有关。而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儿童,每个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高鼎的《村居》四联四句,首句“草长莺飞二月天”,起诗四个字化用南朝·梁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二月天”三字似是补笔,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一个“天”字广阔无边,开阔了诗歌的境界。云淡天清之下,诗人触笔为“拂堤杨柳醉春烟”,好个“醉”字,写出依依杨柳的柔情、烟雾蒙蒙的水汽、明媚旖旎的春光,诗人以曲笔写实情,真正沉醉的,怎会是杨柳,而是诗人自己!这是乡野之景、村居之景、自然之景,美是美,但在我们灼灼其华的诗歌国度中,实在是算不上孤篇。接下来的两句,才是诗歌的点睛之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点亮了二月的草长莺飞,湖边的拂堤杨柳,给全诗注入生命力,让有色的诗歌有了声。我们仿佛看到一群散学归来的孩童,欢笑着、高呼着、注视着风筝,为这无边光景的二月天测量身高!

《黄帝内经》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孩子便是这天地间的精灵,给地以生机、给天以活力,给万物以生命力的勃发。

2722144499769692163

二、关于《村居》课堂

作为语文教材选篇,这首诗出现在小学低段中,有的安排在了一年级下册,有的出现在二年级下册。总之,这是一首孩子的诗。我和小螺号们遇到这首诗是在一年级下册全课程课本《发现春天》的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放风筝”,文章的四篇文章均与放风筝有关,《村居》位于本单元的第三篇。如何将这样一首有着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的古典文学作品讲授给一年级的孩子,的确是一个需要博观约取,同时又要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儿童话语的过程。鉴于我对一年级孩子语文思维发展特点的把握及对这首诗的思考和理解,对于这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先是建构起课堂的内在骨架,即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记得2016年我赛课给初一的孩子讲《诫子书》,苏晓虎老师指导我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文五重天,一读一重天”。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日后的语文教学,读可以成为课堂的内在逻辑,读文也罢、读诗也好,不论孩子的思维发展到哪个阶段,只有让孩子们真正接触文字,才能触摸到文字中最真实的灵魂。因此,课堂的设计以读为内在逻辑:“读准”,渗透识字写字教学;“读懂”,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读出节奏”,初步探究诗歌意象;“读美”,学会朗读诗歌;“读出情感”,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课堂的内在逻辑是隐秘在课堂背后,指导教学设计的主线,但落实到课堂,必须仔细揣摩学情,用一个个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去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让孩子们发生真实性的学习。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求知阶段的起点,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及内在心理机制上来看,他们更需要的是直观的形象思维的引导,同时,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但这种能力因个人知识积累及生活积累的原因,呈现出的点状形态,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因此课堂上,他们会有惊人的语言点,但不会有条理清楚、表意明确的课堂表达。另外,从知识学习的区分点上说,这个阶段孩子处在识字写字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上的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之一。鉴于以上的思考和理解,在“读准”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渗透的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本诗共有四句七言二十八个字,涉及到的10个生字,3个重点字,2个多音字。对于字词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打蛇打七寸,讲要讲到点上。如,“居”用“居”的本义来引导孩子们正确书写“户字头”,“忙”用书空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书写“竖心旁”等。感知诗歌内容,采用的是看图说诗句,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孩子们分析诗歌内容,感受文字背后透露出的图画美。而朗读的指导,更注重的朗读方法的培养和引导。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用到了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为了更好地切合一年级学情,我采用“诗歌背后的故事”,通过配乐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简单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增加孩子们对诗歌的了解。

课堂上孩子们有很多令人惊喜的语言点和理解力。如让他们初读诗歌谈谈,思考质疑时,有孩子提到不理解“拂堤”的意思,就有孩子站起来回答“就是柳条太长啦,拖到了地上”,在理解诗句时候,又有孩子表达出“柳条轻柔地抚摸着河堤”,对“拂堤杨柳”的理解,以儿童最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细致入微。还有孩子问道“醉”指的是谁“醉”了?孩子们有的说是杨柳,有的说是放风筝的孩子,甚至还有能理解到是诗人陶醉了。这些,都来自于一年级孩子对语言最真实的理解力。

u=3897016866,2124497467&fm=23&gp=0

三、教学是一首无题诗

写到课后谈谈的第三点,我竟然不知道用怎样的标题来表达。许久没有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如此仔细的端详,即使有时课后形成一些文字,也不知该从何说起,因而也就羞于见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初三的讲台上来到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其间的心路历程很难用只言片语表达得清。而恰恰是小学低段的教学经历,更让我理解到教育和教学,其实教学是一首无题的诗,没有固定题材和格式的限制。

这堂课从整体上看渗透着丰厚的语文知识素养,也得到听课领导和老师的认可,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分析诗句、解读文字、体会画面,朗朗的读书声、积极的课堂参与,好像还不错。但深究其内里,从一个语文老师对课堂的自我意识上来看,有些地方难免粗糙,课堂设计也没有完全契合学情,有好几处感觉课堂不够顺利的地方,都是没有关照好当下孩子的学情。我想,小学的学科教学更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比如这样一首诗,即使面对小学的孩子,也需要从专业的文本解读的角度,教给孩子们如何去朗读、去理解、去审美、去鉴赏,甚至去共情、去创造。而且它们之间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每个知识层级都不能被忽略或跨越。只是面对年级尚幼的孩子,过多的讲解和过度的理解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讲授时更需要一种智慧的方法,一点一滴引导孩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任何的冒进或者急躁,都有可能让课堂陷入僵局。比如我在上课过程中,因为孩子们的诗配画理解的特别到位,接下来的朗读又让我心中为之一喜,一时得意便想超出预设生成为让孩子们进行画面描绘。一年级的孩子显然还不具备描绘画面的语言表达,即使他们心中已经产生画面感,课堂没有生成为我期待的样子,却让我更清醒意识到每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特点,让我明白,有些能力需要慢慢培养,急不得。

作为语文老师,前人为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学财富和精神力量,我们的教学生涯好像都是在和文本打交道,解读文字、审美品位、情感体验、鉴赏创造,每有会意变欣然自得,这是我们在仰观宇宙之大;每个孩子坐在课堂上,或是阳光灿烂的小学儿童、或是青春懵懂的初中少年,抑或是活力四射思维缜密的高中学生,他们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他们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个性鲜明、思想各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是我们在俯察品类之盛。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何尝不是教师队伍中幸福的群体之一?因为我们最近距离靠近人类的灵魂和孩子的思想,如果我们再厉害点,还能辨别出他们每个人或每个阶段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

教学是一首无题诗,也许一个老师只有打破原有的教学桎梏,熟稔每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生命的张力,因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给我们无限可领略的风光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村居

上一条:当米莉的帽子遇上皇帝的新装

下一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兴趣

关闭窗口

山东大学实验学校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山东大学实验学校

电话:0532-58631126    邮编:266237     校长信箱:sddxsyxx@126.com
ICP备案号:鲁ICP备0504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