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语文公开课《游子吟》

古时有个叫曹丕的人写了一篇文章《论文》,里面说:“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心雕龙》里也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说明“文”自古以来就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文学的创作能力更是衡量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那么怎么才能有这样的能力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语言学好!语文,语文,语在前而文在后,大概就是这么个缘由。
语言和文学合起来简称为语文,这其实就概括了我们语文学科究竟要学生学习和把握什么。我们一生都有语言学习的浸润,但浸润得最基础的是小学时期。小学学段之所以被称之为“小学”是有其历史根由的,古时候有一种学问也被称为“小学”,做的是语言方面的研究。
故而,小学语文,要给学生打好语言的基础,培养他们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体会一些文学的味道。这样艰巨的任务交付给语文老师来承担,是其荣幸。开学没多久,我便荣幸地接到了青年教师公开课这样一个学习机会。
对于我来说,上好一堂文学课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在这个专业中已经浸润了七年。但那应该是已经具备较好的语言能力的大孩子接受的课程,而我的这些孩子们呢?他们还都是小萝卜头呢!尽管他们有的已经读了不少绘本,认识了不少字,囫囵地学了一部分拼音的知识,但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大脑发育程度只在低年级学段,他们的语文能力依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有时候,教师的表达,他们或许能感受其情感,但更可能的是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有时候,他们想要说什么,却说不清楚、完整。所以,怎么上好一年级小学的语文课——它实际上是“语言”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一方面,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及通用语,孩子们从小就听、说汉语,所以,说难却也容易。
《游子吟》是一首极具母子之情又较为浅显易懂且音韵和谐的古诗,我想让孩子们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牵引出他们对母亲的爱。于是我以此为蓝本进行此次公开课的准备。秉承着咱们集团“给孩子一个喜欢上学的理由”这一理念,我希望给我的孩子们一个喜欢诗歌的理由。因此,在准备时,我陆续搜集了《游子吟》的各类音频、视频,以便能在课堂上用起来,激发孩子们对这首诗及其蕴含的许多东西的兴趣。
比如说,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吟唱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去发现: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可以吟唱的,而吟唱又可以帮助我们去记忆古典诗词。这是为以后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做铺垫。诗歌,就是“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文学形式。
为了能在小学阶段打好孩子们识字量的基础,我还采用了三种识字游戏去调动孩子们的识字热情,确然,在这样的形式上,孩子们的识字热情是高涨的。
但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识字环节没有去注意。我设计的识字环节主要是两个:首先是让孩子们将字依托在古诗里去认识;然后就是把字从古诗里抠出来单独乱序罗列起来让学生去认识。这样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实际上还应该有个环节,那就是把这些字放入其他与这首古诗完全无关的文本当中让孩子们去认识,如果还能有个让孩子自己利用这些生字词创编句段的环节,这个生字词的认识环节就更好了。
学如逆水行舟,教学亦然。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进步的。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习上与我的孩子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