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葡萄沟》一课教学反思
基于兴趣,培养情感
本学期的汇报课我选择了《葡萄沟》一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少数民族的情趣。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能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维吾尔族老乡的赞美,对味道甜美的葡萄的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我凸显了通过朗读的形式进入语境对学生文字情感态度的培养。
本次汇报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我知道孩子们都吃过葡萄,请你说说它的样子、颜色和味道”,调动学生的生活资源,使之活化为课堂教学资源。随后,引入卡通形象小葡,创设了一个聘请宣传大使的情境,完成了识字写字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了四个关键词回答了“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的问题。随后,以一张任务卡调动积极性,进行四个关键词中“盛产水果”这一部分的汇报。第二课时继续沿用第一课时中的小组汇报形式,设计任务卡,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现场分组,基于兴趣来进行课文探究。
以读代讲,深入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为什么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而这一目标,也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实现的。在描写葡萄枝叶的语句中有“凉棚”一词,我让学生回忆《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并解释葡萄沟就在火焰山的山脚下,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葡萄沟热的程度。接着展开想象,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你钻进一个这样的凉棚是什么感受?学生说出了“舒服”、“凉爽”等词,指名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受。接着让学生来进行评价,并再次朗读,最后齐读。

在乐演好客场面、揭秘葡萄干的部分,也运用了“我是小导游”、“小小技术员”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体现了对朗读的层级引领。学生进行的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朗读回味葡萄的味甜色美,感受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升华了课文的情感目标。整堂课,我重视课堂评价语的表扬作用,当问到“阳光照射下的葡萄像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们说出了“珍珠”、“钻石”、“灯笼”,我及时给出了“这个句子真美”、“这个句子说的真完整”、“这个比喻真奇特”的评价,成全了学生们个性化的表达。
扩展延伸,读写迁移
《葡萄沟》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有利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同时,实践读写迁移,又把学生从新疆的葡萄沟拉回到自己的家乡青岛,甚至是自己的学校,使学生从课文学习走进生活经验,把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向往之情拓展到对身边风景的赞赏与热爱。基于文本并由文本演绎到生活,同时也实现了“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这一教学目标。
反思不足,创造活力课堂
同时,本次汇报课存在很多不足,在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各种颜色的葡萄时,出现了“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两种答案,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机会,我抓住“光”的组词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区分开“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五光十色”的妙处。
另外,第一课时里文本理解的比重太小,导致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太重,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今后也要注意合理安排课时并相应调整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给了我不断的惊喜,这一点也启示我,在学习任务情境上的创设一定要立足语文思维的培养,达成途径的多样化引导,要坚持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让课堂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生活的美好。
最后,感谢语文组老师们对本次汇报课的耐心指导,感谢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
编辑:胡晴晴
指导:刘霞老师、许倩倩老师
责编:孙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