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贯彻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教育理念,3月28到29日期间,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波院长,来到山东大学实验学校为老师们带来“关于教师读书和人文素养研修——谈读书”“项目式学习研究”“教科室和骨干教师教研能力培养”三场学习培训。王院长从自己多年前的教学经验谈起,与在座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在总结自己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给老师们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成长建议。
“读书,是不断学习的路径”。在以读书为例谈到教师的人文素养研修时,王院长首先指出,读书的目的有二,既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使其对本学科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与终点,在教学上对学情与学段目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其次,阅读教育名家著作。王院长给老师们推荐了一部分中外教育名著与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书籍,并以语文学科为例,介绍了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育名师成长经历的系列图书,鼓励大家通过读书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接着,发挥专业特长,自觉思考教育。王院长鼓励老师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钻研,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课堂,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构建学生更喜欢的课堂,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不断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前沿,自觉思考应该怎么做教育,做思考型教师,学会反思。
最后,重视文史哲等人文类图书。王院长以龙应台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为例,指出虽然职后读书的特点是为了使用,但“获得心灵滋养与美的体验”这一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在阅读这些书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塑造出什么样子的学生,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在项目式学习的培训中,王波院长将当前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同“全课程”的教育理念想联系,分析了建构主义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而项目式学习,改变了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真正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准备、目录策划、实施方案、具体行动等活动过程中得到培养。王院长以山大附中八年级撰写“亲人小传”的项目式学习为例,向在座的教师们展示了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同当前语文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将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针对教科室和骨干教师教研能力培养的讲座上,王波院长分析了山大实验学校小学这所新建学校的整体特点,提出了将个人科研能力与目前工作内容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鼓励一线老师们将科研意识渗透到平时备课、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中,大胆进行行动研究,努力实现从没有研究意识到最后通过研究获得专业成长的转变,并结合文献研究,积极从书籍中获取日常教学难题的答案,丰富理论知识储备。
最后,王院长听取了骨干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并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答疑,对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这三场培训,老师们对读书与教学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认识到了在工作中继续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并对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表示要扎根学校,立足课堂,关注学生,以此提高个人教育教学能力。